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精准扶贫在福建·人才篇:松溪下派书记显身手

松溪:下派书记显身手

东南网12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柳滔 通讯员 邵承通)

上个周末天气晴好,松溪县渭田镇东边村又迎来一拨游客,大人带着小孩开展亲子游,体验干农活。

村里原有一座野茶山,以前村民采来卖茶青。2013年,下派书记赵勇建议村民倪贵清成立合作社,建立茶叶加工厂,把野茶做成有品牌的茶叶出售。去年,倪贵清做了1500多公斤茶叶,有一半是打自己的品牌零售。他还借助村里开发乡村游的势头,在家里开设“茶艺坊”,游客到他家参观茶叶制作技艺,顺便买一点茶叶。

村主任吴得荣说,来自省发改委的下派书记赵勇给东边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2010年,村集体收入只有3000多元。2011年1月,赵勇来到东边村,引导村民成立东边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种植山露、水果玉米等。合作社办起食品加工厂,把笋壳做成罐头包装,把山露、笋等做成罐头出口日本。由于村集体在合作社占有股份,村集体收入去年达1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2000元提高到2014年的8300元。

东边村向上争取到资金用于建设村庄道路硬化、安全饮水、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30个项目,评上国家级生态村;村集体成立“桃源东边”旅游开发公司,一年吸引游客几万人次;村民在统一规划下,纷纷在家开设“草药坊”“豆腐坊”“糍粑坊”“米粿坊”等观光体验购物点。

2014年,松溪县委、政府给赵勇等4位省下派书记记三等功。省人大常委会的陈义下派祖墩乡刘源村,村民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1956元提高到2013年的7300元;省人大常委会的鲍向阳下派茶平乡铁岭村,村民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1900元提高到2013年4800元;省船舶工业集团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蔡清宋下派花桥乡花桥村,农民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3438元提高到2013年的5912元。

松溪自2000年至今,已有173名党员干部到91个村任职,覆盖全县建制村总数的89.2%。通过5轮下派,该县91个下派村争取项目670多个,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幅均超15%;有14个下派村获评国家级生态村,38个下派村被列为“美丽乡村”星级创建村。特别是在第5轮下派的2010年至2014年,11位下派书记为下派村争取项目资金55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5736元提高到7341元,村集体收入从平均19.8万元提高到34.3万元。

古田:兴村富民靠人才

东南网12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我们虽只是个镇,但科研人才不少。”近日,记者来到古田县黄田镇,镇干部李华告诉记者,目前,已有多位博士在镇内工作。

福建福大百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黄田镇引进的高科技企业。公司团队力量强,有6名归国博士,现有员工80人,中、高级职称人员占公司总数的35%。公司今年预计投资3500万元,年产功能糖系列产品3000吨。

“镇里组建一支招商、选才队伍,由书记、镇长挂帅,班子成员分组负责,带领镇干部上门拜访,加强与镇内私营业主、农村致富带头人的互动联系;对本镇在外的名人、能人梳理排查,利用春节等传统节假日,邀请他们回家乡聚会,共商发展。”李华说。

古田县是全省三个人才强县试点县之一。从2013年7月起,古田实施“人才兴村富农三年双倍增”扶贫工程,从全国分批选聘博士、优秀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名誉村主任或产业发展顾问,帮助制定科学扶贫、精准扶贫计划,发展富农产业项目,带动农民收入、村集体收入实现三年双倍增。

通过引进人才成为导师,还能以才育才,培养农村发展带头人和实用技术人才。古田以电商创业园为育才摇篮,打造省内第一家食用菌电子商务创业园,吸引有创业意向的大学毕业生、农村青年入驻,提供电子营销技术培训。古田还以落地企业、项目为育才载体,通过祥云牧业、“千亩高优”农业基地等经济实体,分批吸收1000多名农民就业,让农民在岗位工作中掌握新技能。

引进人才达到一定程度,还能以才引才,形成“滚雪球”效应。前垄村产业发展顾问邱栋梁教授到村任职后,帮助邻村韦端村对接引进果蔬专家马翠兰博士,马博士又促成福建农林大学园艺支部与韦端村水蜜桃合作社达成共建帮扶协议。与挂钩帮扶前相比,全村新增种植面积300多亩,改造500多亩,预计可增加产量1300多吨,年人均收入提高6000多元。

至2014年底,古田已分2批选聘17名博士、优秀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到17个试点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名誉村主任或产业发展顾问,帮扶实施产业项目49个、总投资2.9亿元。

2014年,17个试点村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增幅超过20%,远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村民收入1万元以上的有11个村,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8个,村集体收入实现倍增的有9个。

平和:一个能手改变一个山村

东南网12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雷光美 通讯员 黄建团 杨祥隆)

“电商都到我们山村里了。”看着来自厦门的物流车辆远去,游友国脸上又添了些许欣慰的笑。车上载着大袋小袋的铁皮石斛产品包裹,也载着平和县秀峰乡秀峰村群众增收致富的希望。

不久前,游友国通过村选程序连任秀峰村支书。“上一届任期内,游友国廉洁履职,壮大村级经济等承诺落实到位,村民满意度高。这一届,游友国高票连任,回应了群众期盼。”前来了解村主干履职情况的县纪委书记张建兴表示。

2012年,游友国看着村里壮劳力外出、土地抛荒,内心纠结。而抛荒原因在于,秀峰村地处偏远,人多地少,难形成规模种养效应,也没找到适合的项目。能不能通过土地流转承包,吸引好项目、大项目?这个想法对应了他的承诺,也成为村两委的共识。

身为蜜柚种销大户、经济能人,游友国对接上厦门仙草堂公司的铁皮石斛项目。村民的热烈响应也为土地流转承包打好基石。基于对市场的了解,游友国为大家算一笔账:以设施农业模式种石斛,亩产值约30万元,大大高于传统农业项目。

仙草堂项目落地后,村里绝大多数富余劳力都被聘用,享有薪金、土地租金等收入。因为这个项目,村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2000多元提高到2014年的4000多元。项目收益明朗,荒地盘活,村集体收入镇管、收支公开、村干不沾钱,群众积极性高涨。

“选好配好村级带头人是精准扶贫的内在要求之一。”张建兴表示,平和通过建立健全村干部廉洁履职、承诺兑现考核等制度,收获了初步成效。

记者点评>>>

贫困的根源,既有客观因素,如气候恶劣、灾害多发、土地贫瘠、人多地少,也有人的因素。在我省不少贫困地区,人们思想观念较落后,缺乏脱贫的主动性和方法,思想的贫困与生活的贫困形成恶性循环。

农村人口越来越少,越穷的村越留不住人才。现在的贫困地区比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人才。要脱贫,就必须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致富能力,带头人在这个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加强人才配备,才能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思想认识和知识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平和县支持致富能人当好村支书,带领村民脱贫;古田县选聘博士、企业家、技术人才担任村干部、乡村顾问、创业导师,帮助贫困地区发展富农项目;松溪县充分发挥省下派村支书的作用,结合生态优势,掀起建设生态村的热潮。这些地方的成功经验表明,精准扶贫要出成效,关键还看有无精准使用人才。

(本报记者吴柳滔)

作者:雷光美 黄建团 杨祥隆